本病與長途跋涉、負重行走、久站或過度跑跳有相當關係,這些動作會使足底筋膜和屈趾短肌等,在跟骨結節附著處持續性反覆牽拉,使得該處的拉應力增加。久而久之,形成與足底筋膜方向一致的骨刺,伴有扁平足的患者更易得此病。 足底筋膜炎發病緩慢,晨起下床或半夜起來如廁,或休息後開始走動,足跟下疼痛厲害難忍。 本病的發生,主要原因是出生時即具有的跟部脂肪墊組織,對人體負重起一個重要的緩衝作用,減少站立和行走時人體內部器官的震動,隨著年齡增大,跟墊組織產生退行性變,不斷負重及衝擊後,纖維間隔被撕裂,脂肪組織被擠出間隙,作用力直達跟骨。日久,跟骨部皮質增厚而形成骨刺。多見於40歲以上肥胖患者。肥胖中年女性患者多 根據病因、病理及發病部位之別,在臨床上分為三型。I型:後跟型,發病部位及疼痛局限於足跟部,主要見於跟骨滑囊炎、後跟腱止點撕裂傷、跟骨骨骺炎等。II型:跟下型,發病部位及疼痛多局限於足跟底部,多見於跖肌腱起點筋膜炎(X光片多呈現跖腱骨化,俗稱跟骨骨刺)、跟骨下滑囊炎、跟骨下脂肪墊炎、腎虛性跟骨痛等。III型:全跟型,其特徵多為全跟骨疼痛,病因為跟骨硬骨質的損害,如跟骨骨髓炎、骨結核等。
本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跟部疼痛,以體位改變及長期站立、行走時症狀為明顯,休息後稍減,再行走時疼痛又出現。跟骨結節及周圍壓痛明顯,可見足底組織腫脹。治療本病的關鍵是囑咐病患減少行走、站立時間,避免過度行走。一般人也認為足跟痛與「生骨刺」有關,但有研究卻發現,只有約1成足跟痛患者在X光檢查時發現「生骨刺」,及不少患者在足跟痛好了之後,骨刺仍然存在。
從中醫的角度,腎主腰腳,足跟痛是因為腎虛及過度勞損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不通則痛。足跟痛在中醫古文獻中未見論述,但從發病機理來說,本病與肝腎不足有關,並與身體內部之勞損有關。當附在跟骨的筋膜發炎便會發病,40歲以上、運動過多人士,以及腎氣較衰弱的女性都較易患此症。此外,體重超標、鞋底太硬或不適合腳形、扁平足、足內翻及穿高跟鞋的人亦是高危一族。
中年以後,肝血腎精漸虧,腎陽不足,致筋骨失養,更兼長期站立或行走於硬地,跟骨結節部遭受牽拉,氣血受阻,更兼風寒濕邪內侵而成。本病雖不會致殘,但日久因跟部疼痛而影響行走,影響日常生活,對中老年患者的工作則影響較大,為難治之病之一。
中醫一般會以針灸的方法治療,暢通筋脈,臨床療效亦十分明顯。具體治療可選取阿是穴(即痛點)、及三陰交、太溪等近部穴位,並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配合內服中藥治療,如有腎虛症狀者輔以補腎中藥;血瘀者輔以活血化瘀中藥,以提高療效。
分型治療時,依據臨床症狀,若痛處微腫或不腫,喜按、喜溫、稍活動痛減,不耐久站、久行,可用補腎壯陽、通絡止痛的方法,如用右歸丸;若痛處墜脹,腫較明顯,伴有微冷感,可用獨活寄生湯祛風散寒、除濕止痛,此為為風寒濕三氣痹著日久,肝腎不足,氣血兩虛所致之痛而設;若有局部外傷史,痛處較硬,或捫及硬結,痛處固定,行則痛劇,痛不可近,可用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的方法;以上為內服的方法,但在治療足跟痛的時候,外治法療效甚至是優於內治法的,以溫經散寒、祛瘀的方法,方藥用大黃、桂枝、威靈仙、當歸、海桐皮、木瓜,煎水熏洗或浸洗,每日三次,疼痛嚴重者,可加生川烏、生草烏祛寒止痛,一般經2~3周外洗,症狀均會減輕一半以上。
一般來說,足跟痛病患,除非萬不得已,多數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,而保守治療的效果,大多數可取得較滿意效果。故在疼痛難忍之時,給予少量口服止痛藥止痛,可取得一定止痛效果,但此類藥物有一定的胃腸道副作用,不宜久服,故宜與中藥外敷、外洗等一齊作用,短期內達到止痛效果。
關鍵點在於無論用何種方法治療,都應注意到疼痛緩解時,囑患者多休息,減少行走或站立,減輕局部無菌性炎症反應,待炎症消退後,症狀自然會緩解。 預防足跟痛症,有多個範疇要注意,首要注重鍛煉身體,適當的運動如跑步、步行,可增強足跟腱的彈性,減慢跖腱膜的衰退,有助預防足跟損傷。減緩跟骨的骨質疏鬆,也可減少跟痛症的發生。身體過胖人士,關節、足跟的負荷過重,加上活動不便,足跟會因活動較少而較早發生骨質疏鬆,故要減肥保健。
此外,平時要注意穿着合適的鞋履,若鞋後跟過高或過薄,在高低不平的路行走或上落,容易使跖腱膜疲勞,使足弓彈性變小,令足跟部容易損傷,若反覆損傷,可引發足跟痛症。
中醫認為,預防足跟痛症,要避免風寒濕邪侵襲足跟,並主張要積極治療,多用祛風祛濕方法,例如以活血通絡的中草藥燻洗、熱敷,以消除症狀,才可防止慢性足痛產生。
食療湯水桑枝杜仲煲豬骨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