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天氣陰晴無定,不時刮起寒風,稍不小心,冷嚫頸項,容易出現喉嚨乾或癢,若休息不足,加上抵抗力下降,甚或會出現感冒情況。在這樣的發病條件下,最常見的不適就是咳嗽,尤其在秋冬兩季。中醫認為,咳嗽,主要是因為肺氣上逆,但亦可由其他臟腑出現問題而所誘發,最終影響肺氣。
其實咳嗽,某程度上是一種清理氣道的自然反應。例如我們進食時,不慎有部份食物或飲料,吞進氣管時,我們第一個反應,就是咳嗽。咳嗽是希望透過氣流把誤闖氣管的異物盡快排出,以免氣管受阻,影響呼吸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大部份咳嗽,是因為咽喉或氣管忽然產生了大量異常分泌物〈痰〉,身體就用咳嗽這個自我保衛方式把痰排出體外。
大部份外感所引起的咳嗽(一般出現了數天至一個月以內),是有痰液黏住喉嚨,或者單純喉嚨痕癢,導致咳嗽。不知道大家有無試過同醫生講「最緊要係幫我止咳呀。」針對大部份外感咳嗽,中醫的治療原則是,因勢利導,助肺排痰,而並非一味止咳。就好像治療腹痛肚瀉那般,亦不能一味地止瀉,有時亦得先讓身體排出腸道內有害的東西一樣。平日診症處方後,有時我會囑咐患者,服藥後開首咳嗽稍為增多一點,促進排痰;痰排得七七八八後,肺氣上逆的情況隨之而緩解,咳嗽就能不止而自止。畢竟咳痰都是身體最直接而有效的排痰方法,就是中醫所講 “使邪有所出路”。否則,過早用鎮咳方法,有機會令外感困在體內,好像關門打狗一樣,中醫就叫做 “留邪”。 “留邪”後不但錯過了治療上的最佳時機,更容易引致咳嗽反覆纏擾,難斷根的後果。
治療咳嗽,需要分清虛實寒熱,從痰液的性質、顏色、痰量和咳嗽的聲音、時間、季節等因素來判斷,所以咳嗽時,大家除了記得蓋著口鼻外,不妨多留意咳痰時的情況,有助中醫斷證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