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gview
/CheckIfDuplicatedEmail
/Lang
image

氣候變化,小朋友經常「吭、吭、吭」,父母不願見到……

小兒咳嗽怎麼辦?
咳嗽(cough)為身體清理肺部、擴大氣管以及清除喉嚨黏液或刺激物質時發出的聲音;於現在醫學而言不僅是一個症狀,而疾病如呼吸道感染、支氣管擴張、肺炎、咽喉炎等均可出現咳嗽,臨床上發病率較高,冬春季節與寒熱交錯之時尤為多見,多於幼兒發生。

「咳」、「嗽」有分別
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指出,「咳為無痰而有聲,肺氣傷而不清也」、「嗽是無聲而有痰,脾濕動而為痰也」、「咳嗽為有痰而有聲,蓋因傷於肺氣,動於脾濕,咳而為嗽也」。這說明咳與嗽可以獨立症狀而出現,也可互相影響而同時發生。

內外因素與發病機理
咳嗽的病因可分內外:外因主要是感受外邪,以風邪為主;內因為肺脾虛弱;發病部位主要在肺脾。

外因:
由於小兒調節身體冷暖的功能未夠成熟,而風邪致病,先犯肺衞。肺主氣,司呼吸,肺被外邪所侵,壅阻肺絡,氣機宣發肅降失司,肺氣上逆,則為咳嗽。另外風為百病之長,可以夾雜寒熱,故致臨床上有風寒、風熱之區別。

內因:
由於小兒脾虛生痰,上儲於肺,導致肺之清肅失司引發為咳嗽。另外由於稟賦不足,素體虛弱,加上外感咳嗽日久不癒,進一步耗傷氣陰,可發展成內傷咳嗽。

病機:
肺臟受累,宣肅失司而成。外感咳嗽病起於肺,內傷咳嗽可由肺病遷延,也可由他臟發病累及肺部所致。

外感咳嗽為
  1. 六淫之邪,侵襲肺系統,導致肺氣壅遏不宣;
  2. 清肅之功能失常,引起痰液滋生。

內傷咳嗽多為
  1. 脾虛生痰,痰阻氣道,影響肺氣出入,致氣逆作咳;
  2. 小兒肺脾兩虛,氣不化津則痰濕更易滋生;
  3. 在痰濕蘊肺的基礎上,因外感觸發,轉從熱化,則可出現痰熱咳嗽;
  4. 小兒稟賦不足,素體虛弱,若外感咳嗽日久不癒,可耗傷氣陰,發展為肺陰耗傷或肺脾氣虛之證。

臨床上與頓咳作鑑別:兩者均以咳嗽為主症,但咳嗽多為聲咳;頓咳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,咳後有雞鳴樣哮聲,並吐出痰涎,病程遷延日久為特徵。

辨證論治 (一) 外感咳嗽
  1. 風寒咳嗽:咳嗽頻作,咽癢聲重,痰白清稀,鼻塞流涕,惡寒少汗,或有發熱頭痛,全身酸痛,舌苔薄白,脈浮緊,指紋浮紅;治法以散寒宣肺;方藥為金沸草散加減。
  2. 風熱犯肺:咳嗽不爽,痰黃粘稠,不易咯出,口渴咽痛,鼻流濁涕,伴有發熱頭痛,惡風,微汗出,舌質紅,苔薄黃,脈浮數,指紋紅紫;治法以疏風肅肺;方藥為桑菊飲加減。

(二)內傷咳嗽
  1. 痰熱咳嗽:咳嗽痰黃,稠粘難咯,面赤唇紅,口苦作渴,或有發熱、煩躁不寧,尿少色黃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指紋色紫;治法以清肺化痰;方藥為清寧散加減。
  2. 痰濕咳嗽:咳嗽重濁,痰多壅盛,色白而稀,胸悶納呆,苔白膩,脈濡;治法以化痰燥濕;方藥為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。
  3. 陰虛咳嗽:乾咳無痰,或痰少而粘,不易咯出,口渴咽幹,喉癢聲嘶,手足心熱,或咳嗽帶血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;治法以滋陰潤肺,兼清餘熱;方藥為沙參麥冬湯加減
  4. 氣虛咳嗽:咳而無力,痰白清稀,面色蒼白,氣短懶言,語聲低微,喜溫畏寒,體虛多汗,舌質淡嫩,脈細少力;治法以健脾補肺,益氣化濕;方藥為六君子湯加味。

預防與護理
  1. 加強身體鍛鍊,多作户外活動,外曬太陽,增強抗病能力;
  2. 注意氣候變化,防止受涼。尤其秋冬季節變化,注意胸腹部保暖;
  3. 病時注意休息,多飲水,進食清淡,易消化食物;
  4.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及空氣流通。
‬‬‬‬‬‬‬‬‬

食療篇──《川貝杏仁燉雪梨》 功效:養肺止咳
材料:雪梨1個、川貝10克、杏仁10克、冰糖適量
做法:雪梨洗淨去皮,切塊;川貝、杏仁搗碎,隔水燉60分鐘便成。
服法:一星期可燉兩次,尤其是秋冬之間,更為合適。

中藥療篇──《止嗽散》 功效:止咳化痰,宣肺解表
選藥:桔梗10克、荊芥10克、紫菀10克、百部10克、白前10克、甘草6克、陳皮3克
做法:1) 將所有選材洗淨,放入煲內加入四碗水,浸約15分鐘;
   2) 煲滾後,轉中小火熬約30分鐘便成。
服法:溫服,每天一劑,連服三天。

《定喘湯》 功效:宣肺降氣,祛痰平喘
選藥:炒白果21枚、麻黃9克、桑白皮9克、黃芩5克、蘇子6克、杏仁5克、法半夏9克、款冬花9克、甘草3克
做法:1) 將所有選材洗淨,放入煲內加入四碗水,浸約15分鐘;
   2) 煲滾後,轉中小火熬約30分鐘便成。
服法:溫服,每天一劑,連服三天。

以上資料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,請諮詢註冊中醫師再作相應選擇為宜。‬‬‬‬
View Comment (0)
You must be a logged in contributor to comment.